一位博主翻译的女性阿斯伯格一些可能的社会互动问题
https://weibo.com/5261687356/L0zlt3Aiv
(以前做量表自测出来有AS特质,一看感觉膝盖中了好多箭
这是下面这篇文章(女性参考清单/量表)的一部分翻译,该部分描述了女性阿斯伯格的一些可能的社会互动问题。
原文链接:
https://the-art-of-autism.com/females-and-aspergers-a-checklist/?fbclid=IwAR2T0A89Z9Shg9XvuYEEnpLo61sUJtDyj_Y9muuqjWKwlddUeiIXIuFmKko&&continueFlag=fd404727c3107db0b2fc1629c52a65db
Section E: Social Interaction E部分:社会互动(社交问题)
√ 自己的朋友突然结束了友谊(阿斯伯格女性不理解其原因)或交朋友很困难
√ 过度分享倾向
√ 向陌生人泄露隐私细节
√ 在课堂上举手太多或不参与课堂互动
√ 年轻时说话时很少控制自己的冲动
·有时垄断整个谈话过程
√ 将谈话主题带回到自己身上
·有时给人的印象是自恋和控制欲强的(但并不确实自恋)
·*Shares in order to reach out 与其他人分享东西,目的在于拉近关系/建立联系
√ 通常听起来很急切(eager),过于热情,或者冷漠和不感兴趣
√ 将很多想法、主意和感觉藏在心中
·给人感觉好像在试图“正确地”交流
√ 痴迷于与某些人发展关系的潜在可能性,特别是对一段恋爱关系或可行的新友谊的兴趣
·对精确的眼神接触、语调、身体距离、身体姿态和肢体语言的规则感到困惑(非语言交流)
√ 经常感到谈话过程使人筋疲力尽/开展的对话使人筋疲力尽
√ *Questions the actions and behaviors of self and others, continually不断质疑猜想自己和他人的举动与行为(没错,我其实不太懂question的用法)
·感觉好像缺少某种对话"基因"或思想过滤器
·通过阅读和研究他人来训练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在社交互动中自我训练(Trained self in social interactions)
√ 想象和练习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 进入房间之前,在心中练习/排练自己将对他人说的话
·与他人交谈时难以过滤掉背景噪音
·心中有一个持续的对话(continuous dialogue),告诉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应该说什么和怎么做
·幽默感有时看起来很古怪奇特、不恰当,或与他人不同
·小时候很难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说话
·Finds norms of conversation confusing觉得谈话的规范令人困惑
·觉得不成文的和没有说出来的规则很难掌握、记住和应用
2012年医学女博士王磊怀孕四个月脑出血昏迷数月,生下孩子后再次脑干出血瘫痪,丈夫离婚抛妻弃子,唯有父母帮她带孩子和照顾日常。
2016年王磊利用所学知识创建花甲论坛为病患进行医学答疑,目前服务他人超过8000小时。
https://m.weibo.cn/6343705644/4700781087555930
有些微博女权主义者的言论真是想当然尔,让一位2012年的高危孕妇打胎,认为其脑干出血继而瘫痪的原因是“与男人结婚自轻自贱”,“接男宝的下场”,“读到医学博士在老公和父母眼里还是个胎器”,说真的你们是人吗?第一2012年谁有这个技术能耐给高危孕妇做堕胎手术,其次人还在昏迷谁有权力替患者决定拿掉胎儿啊……
https://m.weibo.cn/7396320824/4710754663793618
女权运动不是靠辱骂女性推动发展的ok。
@kantei 為什麼我腦子裡出現你穿著老太太連衣裙戴著老太太毛線帽坐在床邊夕陽下辛勤編織的畫面⋯⋯
@kiokio 可能是我本身對經常忘記密碼這件事有點恥感 而且我是那種對別人就同一件事反復問會感到膩煩的人
嗚嗚總之謝謝喬喬!
@kiokio 我居然fav過…!
那个学期查到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案例是蒙古国的姑息治疗发展。
那个学期查到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案例是蒙古国的姑息治疗发展。2015死亡质量指数全球姑息治疗排名里蒙古国排在第28位,这不是一个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而即使对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一个很了不得的排位,这一年的排位中马来西亚38位,俄罗斯48位,中国大陆71位。当时的智库报告中单辟一处谈这个案例,题目:“蒙古国——个人使命”。
谈到这个案例就会提到被称之为蒙古姑息治疗之母的Odontuya Davaasuren医生。
根据查来的资料概括一下。2000年,Davaasuren才第一次了解到临终关怀的概念,对于她的国家而言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东西。和很多国家一样,重病患者要么在家等死要么在重症监护室中挣扎,对于患者而言总是痛苦的。
Davaasuren见证许许多多痛苦的死亡,17岁在俄罗斯求学时家中父亲就因为肺癌去世,她没有机会与父亲告别,姐姐告诉她父亲一直出于痛苦之中。几年后她成为医生,和患了肝癌的婆婆同住一间公寓,亲眼目睹了痛苦如何剥夺人们在生命的尽头的平静。她照顾她、为她梳洗喂饭,却难以缓解她的痛苦:"I felt shame and that I am a bad doctor because I didn't know how to help." 她在工作中也见证了许多病人痛苦到希望求死。
2000年在国际会议中了解到姑息治疗以后,她向蒙古卫生部提出的请求起初被置若罔闻:“为什么要给那些快死的人花钱?” 她四处游说,蒙古肝癌死亡率是全球平均死亡率的六倍,许多医生认为自己无能为力后,病人就会常规出院,她和学生拍摄了许多在家痛苦等待死亡的患者照片和他们绝望的话语。
"Many people asked, 'Please kill me,'" Davaasuren says. "They preferred to die than suffer. After [filming], I would come back in the evening. I just watched and cried, watched and cried. I saw so much suffering." 当时看到这段话时都感到她那种身为医者却无能为力的难过。2002年她的努力有了成效,她建立了蒙古国第一个姑息治疗项目。一直到2017年,蒙古的每一家省级医院都提供姑息治疗,乌兰巴托九个区每一家医院也都提供姑息治疗。五所医院提供在家治疗方案。
Davaasuren所做的一个主要改变是增加吗啡的可用性。这是很有争议的一个举措,许多官员认为让它更容易获得会助长上瘾,但最终她还是推动了立法,这里有吗啡价格低廉的考量,我没有看太懂所以没办法展开。现在当地的药店可以根据每个癌症患者的需要免费发放吗啡,直到他们死亡。还有大量的医生接受了精神关怀、心理支持方面的培训。报道中有一段是她告诉患者的女儿:这是终点站了,现在是用爱包围他的时候了。
对于她而言,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告知生命将逝依然是很难的事情,"It's very difficult for me still. I sometimes cry together with my patients."
能感知他人的痛苦是一种珍贵的能力,而在这等范围内减轻他人的痛苦……则需要强大的同理心与毅力、执行力。没有看到她在报道中具体多谈这个过程的艰辛,但必然不会是轻松的过程,是很了不起的医生。回看我们自己国家的临终关怀体系建设,就越发能够感受到科学与技术不是这个过程中最难的部分,观念才是,如何更重视老者、患者、将死之人的感受?如何看到他们的痛苦?之前看到新闻讲社区内要建养老院,遭到了业主抵制,一查新闻发现这样的事情不算少,广州惠州到武汉,都不是什么社会风气太保守的地方,只觉得很忧虑,我会老去,也会生病……如果我失去劳动能力,又不那么有积蓄,我可以去哪里减轻我的痛苦?我希望在这一切发生以前,能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
只是突然之间的感慨,不算是严谨的科普。翻的是当初作业收集的资料,Google搜医生的名字可以搜到更多。希望这里没有什么知识性的错误。
@kantei 很可愛欸!感覺比較圓潤w
这么说来,我就不太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种的,揉了很多物理学哲学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进去,但是全都点到为止,结论下得很草率匆忙,整个的理论也不太站得住脚,比如从光走最短路径推出光会预知目标、学会了某种语言就能预知未来这样的设定我接受不能…特德姜的其他作品还没看,目前在看软件体的生命周期,感觉还可以。
刘宇昆的风格就很不一样,他不讲基础知识,而是把适合用来写论文的 ideas 揉进一个故事里,比如妓女的眼睛里装有摄像机、用无线信号记录人的行动,等等,比较喜欢这种的。
以上这两个都是科幻,和王小波本来没有可比性,但王小波写的都是些基础知识,比如“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单一样本不能推论总体”“勾三股四弦五”“跑仿真”,却发散得又很巧妙,喜欢这种处理。